在市公安局亭湖分局的刘婵工作室内,一屋子的锦旗、牌匾、群众的诗画,记录着这位年已半百、头发花白的信访民警扎根基层,每天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,为老百姓排忧解难,深受大家赞誉的点点滴滴。5月10日刘婵当选“江苏好人”。昨天,她拿着一张从安徽寄来的全家福照片,笑着说:“瞧,我又多了个外地‘儿子’。”
找回一个安徽“儿子”
今年3月,家住安徽省涡阳县居民薛桂云带着女儿女婿匆匆来到我市,寻找儿子小周。原来,去年8月小周从家中外出打工后,很快与家里完全失去联系。母亲薛桂云忧虑担心得整天以泪洗面,痛不欲生。当地警方了解到小周曾在去年11月底,在我市一家银行办理过一张银行卡。于是,抱着一线希望,薛桂云一行三人赶来,希望能找回小周。
盐城这么大,一点线索也没有,去哪找小周?3月3日上午,薛桂云一行找到刘婵诉说困难。“二十多岁的儿子突然失踪,做妈妈的最难过,别着急,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。”刘婵握着薛桂云的手,体贴地安慰着。而另一边,刘婵急忙联系网络、情报部门及有关单位,想方设法帮助查找,并留下自己手机号码,嘱咐小周的姐姐一有情况就与她联系。
当天深夜11点多,小周姐姐的QQ号突然有了小周的回应,立即打电话给刘婵。刘婵根据经验指导他们与对方聊天:称此行带了不少钱,想找个大项目做一做,并要求与对方相约第二天在火车站见面,商量共同发财的投资意向。
第二天下午,一年轻女子出现在约定地点。众人将其带到派出所,可无论民警如何教育,该女子始终佯装不知小周的情况,民警也无法采取强制措施。刘婵分析该女子应是重要知情人,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薛家三人陪该女子聊天谈心,以真情感动,让其体会家人万里寻亲的艰辛。最终,该女子说出了小周的落脚点。
经过4天的不懈努力,薛桂云终于见到失联已久的儿子,一家人抱着小周痛哭。3月25日,薛桂云代表全家人向刘婵寄来感谢信和全家福照片,小周特地在信中留言:“谢谢刘阿姨的说服教育、关心、帮助,我会努力工作,好好生活。”直到现在,刘婵还多次通过长途电话对小周进行教育疏导,鼓励其积极面对人生。幡然醒悟的小周已开始了正常的生活,打电话直呼“刘妈妈,你指引了我新的人生路”。“刘妈,母亲节快乐”
“祝刘妈母亲节快乐,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!”5月8日,远在山东理工大学读大二的小杨给刘婵发来了母亲节祝贺短信。
1999年9月26日那晚,小杨家遭遇凶手,父母双亡。小杨的外公外婆收养了3岁的外孙。此案虽经全力侦查,但因缺乏线索,一直没有突破,小杨的外公外婆无奈上访,与刘婵相识。
倾听老人诉说着不堪回首的悲情往事,刘婵很是同情,“不能再毁了孩子。”她四处奔走,为小杨一家申请低保和廉租房,争取道路看护员岗位,增加老两口的收入,鼓励小杨认真学习,为处于“叛逆期”准备离家的小杨做心理疏导,考大学帮填志愿、筹学费……8年来,刘婵就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,挑起了照顾老人、教育孩子的重任。
“刘妈,我拿到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!”刘婵回忆,2014年8月,她因病接受手术正在病床上休养,接到小杨的电话感觉整个人立即好了许多。
小杨上大学了,刘婵考虑到留在家中的老人寂寞,经常带着营养品去陪他们聊天,带他们去听淮剧、看丹顶鹤,像女儿一样贴心。5月8日,刘婵买了花,陪老人参观警营、包水饺。老人搂着刘婵,露出开心笑容,“女儿啊,谢谢啊!”
“我的人生引路人”
“刘妈,我的人生引路人,祝贺你成为‘江苏好人’!”5月12日,家住市区健康路社区的小赵和他妈妈老汤打来祝贺电话。20多年前,来自阜宁农村的老汤嫁到市区,儿子出生不久丈夫患上重病离世,家中欠下许多债务。刘婵出现在无依无靠的母子面前,办户口、送物送钱……汤家母子的生活走上正轨。刘婵每次获奖,都会带着奖金去看望他们,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。因为家庭贫困,小赵曾经很自卑,刘婵经常去鼓励、帮助他,如今小伙已走出阴霾。
“作为一名信访办民警,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矛盾,既需要法律的公平公正,也需要生活的智慧。”刘婵告诉盐城晚报记者,她利用闲暇时间大量研读了《心理学》、《孙子兵法》等书籍,学习方法。许多复杂的信访案件都被刘婵办成了铁案,无一被复查、复核变更或撤销。从警29年,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,三等功两次,荣获“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”、“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”、“江苏最美警察”、“江苏好人”等殊荣。
采访中,盐城晚报记者偶然看见刘婵的办公桌抽屉有一叠献血证,8年来她累计献血4100毫升,如果按照每次手术用400毫升血液计算,可救治10个人的生命。“老百姓相信我才会叫我刘大姑,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,我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。”
来源:5月16日《盐城晚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