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开学季,总有一些骗子蠢蠢欲动,针对学生实施诈骗行为。大学生稍不留神便可能上当受骗。为让更多人不受此类诈骗信息蒙骗,我市警方总结了10种开学季常见诈骗套路提醒大家,本报将于近期陆续刊登。
套路1
“快来领助学金”
真实案例:
我市某高校邹同学接到一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是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,告诉小邹国家要给大学生发放2580元助学补助,具体事项可咨询财政厅工作人员。随后对方留给小邹一个电话号码。小邹拨打提供的电话号码后,对方自称是省财政厅工作人员,他告诉小邹,只需拿自己的银行卡在学校内的ATM机上按照要求操作,补助款就能直接汇到银行卡上。于是,小邹按照对方的提示,在取款机上输入相关密码。谁知操作结束后,不仅补助没收到,卡里的8373元钱也没了。原来,对方让他从英文界面选择了转账。
套路揭秘
第一步:骗子事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到大学生信息
第二步:自称教育厅工作人员直接拨打大学生电话,能准确说出大学生相关信息,获取大学生信任。
第三步:利用大学生急于得到助学款的心理,诱骗大学生到ATM机操作。
第四步:骗子谎称助学金发还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,要求输入一串自称是密码或者编号的数字,当输入后,大学生的银行卡里的钱都被转走了。
▶防范支招:
教育部门发助学金或退学费必然会经过严格的程序“面对面”实施,必然会有一个审核程序,绝不会通过电话来实施,可以断定,只要是电话通知过银行卡自助领取“助学金”或“退费”的一定是骗局。
套路2
“请您协助调查”
真实案例:
我市某高校王同学接到自称“邮局客服热线”电话,对方说有人给他寄包裹,包裹里藏有毒品,已被公安机关扣住。随后,一位自称“缉毒大队警官”的人在电话里说,要冻结王同学的账户,让他把钱打入安全账户。最后,王同学被骗3500元。隔天,某高校的李同学也因同样的方式,被骗6000元。
套路揭秘
第一步:事先仍然从非法渠道获取到学生个人信息。
第二步: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警方办公号码,并让受害人拨打114进行查验,获取信任。
第三步:通过声色俱厉的语气,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。为让骗局更逼真,会制作虚假公检法机关网站让受害人看到虚假通缉令。
第四步:要求受害人配合办案,电话遥控受害人将资金转到所谓安全账户。
▶防范支招:
凡是陌生电话且内容涉及如“电话欠费、信息泄露、法院传票、快递包裹涉案、信用卡年费扣除、恶意透支、涉及洗钱、安全账户”等关键词的,均是诈骗。在收到此类诈骗电话时切忌慌乱,可向公安部门电话咨询或报案。
套路3
“要交学杂费”
真实案例:
亭湖区的张女士收到在上大学的儿子小周QQ发来的消息,小周称因为要出国留学的事情,需要张女士汇1万元给他,并称有一名姓朱的教授在上海,让张女士与其联系,并提供了号码。于是张女士与“儿子”的朱教授联系了,电话那头的“朱教授”声称自己负责统一接收学生家长的汇款。“朱教授”让张女士把钱汇入其提供的账户。张女士信以为真,就向对方提供的账户汇去了人民币1万元。事后,张女士与儿子电话联系,儿子却说不知道此事,并没有让她汇款,此时张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套路揭秘
第一步:首先盗取学生的QQ、微信号,并获取聊天记录和视频截图。
第二步:登录盗取的QQ、微信号,李代桃僵与QQ、微信号备注里的亲人、好友进行聊天,并利用视频截图取得信任。
第三步:编造各种借口如交纳培训费、医药费等名义,骗取亲人、好友钱财。
▶防范支招:
对于在校学生而言,此类诈骗的侵害对象大多是学生父母,利用父母对在外读书子女的牵挂,编造各种事由,引起父母的关心或者焦虑,从而使其放松警惕,上当受骗。为此,大学生要时常告知、提醒自己的父母、亲友注意防范此类诈骗。
来源:9月14日《盐城晚报》